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来源:本站编辑 点击数: 日期:2015-05-27 11:01:06

                        华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王长明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单一模式到逐步形成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化。从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到95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教育部、国家计委等国家六部委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到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办发[20001号’’文、教育部的“教发【2000]75"文;从99年“上海会议"的“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创新局面”,到2000年“武汉会议’’的“总结经验,大力推进”、2001年“西安会议"的“再接再厉,努力争取按期基本实现预定目标’,无不体现政府对高校后勤的关心和关注。上海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跨校区联合经营模式、武汉以学校自主办后勤的经验、陕西师范大学的甲乙方模式……,等等,反映出高校后勤人在不断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十几年的努力,高校后勤的“瓶颈"在逐步消失,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种新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办学规律的后勤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
 
  然而,仔细回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并不平坦,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深化后勤改革的程度相差甚远,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远未得到根本的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1.高校后勤企业具有一般企业更为艰难的运作环境高校后勤一直是福利型的,由于计划经济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传统思想、传统观念在人们认识上形成的思维定势,享受了多年的福利,突然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相当一部分教职工一方面为以前的后勤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不好而抱怨,另一方面对新型的后勤收费服务、市场运作不理解,使得高校后勤服务两头为难。
 
  高校后勤姓“教’’的性质决定,高校后勤不能实行真正的企业化。企业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高校后勤所处的特殊环境,以保持高校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必须牺牲一部分利益来完成“保稳’’工作,在其开展有偿服务时,要考虑教职工、学生的承受能力,追求价廉物美的优质服务。
 
  高校是事业单位,高校后勤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不同,带来人事、分配制度的不同,而高校后勤又不得不兼顾学校的大环境,在进行内部改革过程中“左顾右盼’’。
 
  2.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影响后勤企业的运作高校后勤实体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企业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效益意识还未真正树立。特别是后勤社会化运行初期,往往会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认为,既然后勤实体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和管理,就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于一切;另一种则认为,高校后勤仍然在高校,社会化说说而已,经济利益的高低无需考虑,反正有学校做后盾。因此,有些后勤实体只强调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有些又只强调社会效益而不顾经济利益。对后勤社会化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给后勤社会化实体正确定位,不能妥善处理好后勤服务实体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不能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容易造成后勤实体管理上的混乱,影响后勤服务实体在社会化道路上的健康发展。
 
  3.人才欠缺,制约后勤企业的发展
 
  高校后勤企业大多数从学校“老总务"的后勤系统中剥离出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后勤队伍普通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市场意识较差、不能适应后勤机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冲击,从而导致整个后勤实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低。同时,由于高校后勤所处的特殊地位,无法吸弓l更多的高层次管理和经营人才,从而制约后勤企业的发展。
 
  4.产权不明晰,影响到后勤企业发展的后劲
 
  在现行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下,大多数学校的后勤实体没有注册成为独立的法人,资产全部属于学校,后勤实体只有使用权、经营权,无所有权,因而也就无从谈起进入市场和真正的自负盈亏问题。高校后勤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实体法人化地位不能确立,也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管理了。一些高校虽然对后勤产业(企业)进行工商注册,成为独立法人,但基本属于国有独资企业,但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没有根本界定。
 
  由于产权的不明晰,作为后勤企业的职工就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无法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企业的经营,关注企业的发展。在一些学校,甚至出现多头干预后勤企业内部管理的行为,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校后勤实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我国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中坚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高校后勤实体,无论对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上水平上档次还是确保高校稳定都有十分重要意义,结合高校后勤企业的现状谈谈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看法:
 
  1.政府是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建设的推进者与规范者
 
  我国高校的性质决定,保持发展和稳定是同等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后勤要为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稳定(特别是高校的稳定)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空间,参与社会竞争,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其姓“教"的性质又不能改变,这就要求政府对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予以更进一步地关注。在建立高效后勤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成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建设的推进者与规范者。
 
  所谓推进者,是确保后勤改革不走回头路。由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后勤之间的密切关系,要确保高校不由过去的包办后勤转向包办后勤经济实体,政府必须制定政策弓I导高校和高校后勤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如以后勤不动产(食堂、学生公寓等)和收益作为抵押,拓宽融资渠道,以增强学校加快后勤设施建设的能力;促进高校加快后勤服务市场的开发力度,加速校园内市场与社会市场接轨的进程;提供优惠条件促进高校后勤经济实体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变的步伐;通过建立所在地高校后勤市场的信息系统来促进校与校之间市场、校内外市场的平衡发展等等。
 
  所谓规范者,是指要对高校与后勤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规范。如,对高校如何投资后勤设施建设,如何开发校内外市场和进行公开招聘进行规范;对高校后勤企业(产业)在高校的地位及其与高校本身的关系予以确定;对高校后勤企业服务标准进行规范等。
 
  2.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高校后勤实体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要坚决杜绝靠涨价推动改革的错误行为,认真对待价格、质量与师生承担能力的问题。政府、学校都要围绕公益性原则,扶植、支持后勤实体做大做强,实现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后勤实体始终保持姓“教,,性质不改变。具体说,高校后勤实体要经过专业性调整和改造,放弃部分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十分充裕和强大的领域,选择自己优势的行业做精、做大、做强,要以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前提出发,在维持实体良性运转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利给学生,以让利不让市场的方式,为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保障;政府要继续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确保后勤实体低成本运行,让利给学生;学校要充分认识后勤“保稳’’的重要性,继续为后勤实行优惠政策,在不断改善后勤服务设施的同时,针对不同性质的资产,采取零租赁或部分租赁的形式,为后勤实体低成本运行提供条件。
 
  3.政府、高校要继续在政策和财力上对后勤实体予以支持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定的投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高校后勤社会化这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没有各方面必要支持,是不能成功的。当前在一些地方本应由政府或学校财力支持建设的重要后勤设施,或重大基础性生活设备,都转向后勤服务实体承担;一些在实行改革初期实行的“优惠’’政策,也纷纷予以取消,提高了经营成本,不利于后勤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更有可能由于后勤运作成本的增加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服务价格提高,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高等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为争取其社会地位,尽最大可能地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投入一定的财力解决由于招生规模扩大而增加约后勤设施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高校要调整校内经费支出结构,对后勤实施的更新改造和后勤实体的运作继续予以必要的经费支持,绝不能把后勤实体当成高校的主要创收单位,希望后勤实体提供高校发展的经费补充,否则改革将难以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化.发展。
 
  4.规范企业运行机制,确保后勤企业的稳健发展
 
  高校后勤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其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要解决高校后勤面临的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当前困扰高校后勤实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工商注册问题,从长远来看,高校后勤实体要发展,必须进行工商注册,否则后勤实体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无法真正跨出校门,做大做强。从现实来看,随着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工程项目和服务项目招标已成为主要选择途径,不注册就没有资格,无法立足校内市场。因而,注册成为后勤实体的必然出路。但是,注册也有现实的困难,首先是注册资本的问题,这些年后勤社会化改革给后勤实体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由于产权不明晰,后勤实体的资金和资产全部属于学校,一些学校没有分清学校资产和后勤实体积累的资产,不能解决注册资本的来源问题;其次是注册的形式问题,目前高校后勤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如果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只能作为国有独资(或变相国有独资)企业,如果注册成股份公司,将可能面临资产的界定问题;第三税收问题,目前高校后勤企业(或企业运作的事业单位)都必须保持高效、优质、价格有竞争力经营方式,市场的规范运作必然带来成本增加的问题,如果一些地方的税收减免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实,将给高校后勤企业带来沉重压力,后勤企业将有可能将这些负担转嫁到学生身上,这样又有可能影响到高校的稳定。
 
  这些问题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情况看,虽然做法不一,但基本上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一般都由后勤实体投资先注册专业性的公司,在需要的时候使用,或者以学校全资、控股的形式注册综合性的后勤实体。也有很多学校还没有注册,停留在资产性质的争论上,或者认为后勤实体一旦注册成法人企业,就失去学校的控制力,改革工作徘徊不前。后勤实体要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就必须认清形势,坚定目标,抓住机遇,以灵活的形式进行工商注册。
 
  5.理顺产权关系,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产权关系明晰。目前无论是注册的后勤服务企业还是未注册的后勤服务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产权关系不明晰的成分。这一点,如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或过度期),由于刚从事业单位的母体中脱离(或分离)出来,转化成旧模式的国有企业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企业单位可以理解的话,在社会企业不断改革、不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是越来越显得不相适应了,只有使经营者成为资产所有者,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高校发展的新型后勤企业。要使经营者与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实行高校后勤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而高校后勤企业也只有不断通过改革,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确保高校后勤的健康发展,确保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上水平、上档次